【资料图】
这个夏天研学旅行不断升温,借素质教育东风,植文化资源基础,“名校参观”“非遗体验”“博物馆探秘”等研学活动成为中小学生暑期生活的新选项。
研学旅行作为新型旅游业态,其特点是在游中“研”,在乐中“学”,寓教于乐。研学旅行往往将高校、博物馆、红色遗址等具有人文教育价值的场所作为目的地,有利于孩子们在“社会课堂”中有所思、有所悟,增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体认。孩子有兴趣、家长有意愿、市场有需求,研学旅行逐渐成为暑期旅游市场新亮点。
同时,也有一些地方的研学热发生了偏差。研学旅行本是日常学校教育的“余韵”和“变奏”,但在现实演绎中却出现“不和谐音符”。有家长反映:有的天价研学团名不符实,“深度参观”变“拍照打卡”、“学长讲座”变“校外合影”;有的研学项目无“研”也不“学”,停留在“到此一游”的层面;有的管理无序,把孩子在场馆门口一放了之,后勤保障令人担忧……
这些现象提示我们,研学旅行应遵循教育初心,不能偏离教育轨道,要防止不良机构借孩子的热情、家长的期盼打自己的“如意算盘”,把研学变成生意。相关各方有必要对研学旅行加强监管和规范,让孩子们研学“研之有道”“学有所获”。
孩子们心中向善向上向学的种子,应该得到呵护、满足和鼓励。面对他们蓬勃的研学热情,高校、博物馆、红色遗址等场所应顺应需求,优化预约程序,提升管理效能,扩容研学资源,在开放和秩序间寻得最大公约数,更好满足孩子们的心愿,让一颗颗渴求新知的幼小心灵,在宝贵的假期得到丰润的滋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