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
夏至节气|星繁伴蝉鸣,盛夏已然至~ 全球播报

2023-06-21 15:47:12 来源: 中国气象局

今天是夏至节气

也是古人观测到的最早的节气


(资料图)

夏至这天

太阳直射北回归线

北半球迎来白昼最长的一天

本期《行走的二十四节气》

我们将循着古人的脚步

走进山西陶寺遗址古观象台

看古人如何确立“二分二至”

走进苏州

看古代文人墨客如何吟诗作对

享夏至宴

首先

第一站我们来到陶寺遗址古观象台

探寻古人观测天象、确立节气的证据

山西襄汾

夏至节气,走进山西襄汾

6月的清晨

一道耀眼的晨光从塔儿山方向而来

穿过夯土柱之间第12个狭缝

此时,晋南大地的新麦已经成熟

农民拿起镰刀走进麦地

迎接最长的白昼

一年之“夏”又如约而“至”

01

历法之源——最早的二分二至

古观象台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古城遗址,距今约4700年,由13根夯土柱组成,呈半圆形,半径10.5米,弧长19.5米。

陶寺遗址古观象台

它通过观测点、观测缝和远处的崇山(当地人称塔儿山),构成三点一线的地平面观测系统,可以进行二分二至(春分、秋分、夏至、冬至)的观测。考古人员在原址复制模型进行模拟实测,从第二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冬至日,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夏至日,第7个狭缝看到日出为春分、秋分。这一观测方法与英国的巨石阵有巨大区别,且从气象学史研究来看,陶寺遗址古观象台比巨石阵观象台还要早500多年。

它所观测到的20个节令的太阳历与《尚书·尧典》中“历象日月星辰,敬授民时”的记载恰好相符。4000多年前,陶寺人制定的这套历法,是当时世界已知最缜密的太阳历法,代表着当时天文学发展的最高水平,也是后来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的主要源头。

02

夏至迎日——节气观测的“焦点”

陶寺人是怎样确立夏至节气的?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驽介绍了三种古老的方式。

首先是地平力观测,即站在观测点核心圆上,第十二道观测缝正中看到太阳从塔儿山头升起,那就说明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的夏至。

与其他节气不同,夏至的观测缝比较宽。“这是因为夏至的观测缝其实也是夏至的迎日门,所以做得比较宽,象征着一个门。其他节气观测到的日出都在缝中线上,唯独夏至这个缝是偏的。”何驽说,夏至那天日出时,太阳的一角正好抵到观测缝内侧的墙壁上,表示日出不在缝中线上而是向南偏的,它和夏至缝的迎日是有密切关系的。

《尚书·尧典》中记载着“迎宾日出”,可见陶寺这个地方是迎宾日出的一个场所。

其次是圭表观测。圭表,是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,由“圭”和“表”两个部件组成。圭尺有一个制定立法,判断夏至、冬至的功能。

2009年,何驽在陶寺遗址做测试:立一根高出地表2米(八尺)的表杆在地面上,称为立表,夏至那天用圭尺测量立表的影长数据为42.25厘米。这与古时立八尺之表,夏至日得“一尺六寸”影长的记载非常接近。

再次是沙漏测时法。在陶寺中期王墓 IIM22 里,发现漆木漏斗形器的沙漏。墓中沙漏5个一组,20组是一个单位,一昼夜是100漏,1440分,也就是一昼夜的时间。夏至这天,白昼使用的沙漏数量最多、时间最长,夜晚使用的沙漏数量最少、时间最短,古人通过昼夜时长就可以判断出夏至。

03

敬授民时——农耕文明的“源点”

在中国古代的中原地区,主要以农耕文化为主。据现有植物学研究,西周前,我国中原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为稷和黍,而稷和黍的播种时间正是春分、夏至时节。

《尚书·尧典》中记载:“主春者鸟星,昏中可以种稷。主夏者心星,昏中可以种黍。”作为统治者,掌握准确的农作物生长节令,指导农民按时播种才能有好的收获,太早太晚均有违农时,不利于庄稼生长。

“古人认为,掌握了天象、时令的规律,就仿佛得到了与天对话的权力。这充分说明了陶寺遗址古观象台是我们华夏祖先敬畏自然、探索自然、顺应自然的见证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(山西陶寺考古队)特级技师冯九生说。

千百年前的古人脚踏实地,仰望星空,尝试与宇宙对话。千年后,又一年夏至将至,陶寺遗址古观象台周边麦浪飘香,夕阳下,金色麦浪涌动,数千年的文明在这里焕发生机与活力。

第二站

我们来到烟雨江南

邀三五好友

品时令美味

畅饮作诗

江苏苏州

“夏为大,至为极”,夏至节气,万物达到繁盛顶点,此时也将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季节。民间有消夏避伏、吃面条、食粽子等风俗。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很重要的习俗,有“吃过夏至面,一天短一线”的说法。夏至时值麦收,此时也有祭神礼典,感谢天赐丰收,又祈求获得“秋报”。

炎炎夏日,体热气浊,《酉阳杂俎·礼异》记载了妇女之间互赠扇子、脂粉的习俗,“夏至日,进扇及粉脂囊,皆有辞”。扇子用于生风避暑,脂粉可以防生痱子。

对于唐代诗人白居易而言,最难忘的夏至日,当属和好友刘禹锡、卢周仁一起畅饮的记忆。白居易、刘禹锡、卢周仁都曾任苏州刺史,对苏州有着浓厚的情感,尤其是苏州的夏至节令文化和饮食,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
江南水乡的姑苏城,夏至更有别具一格的美;苏州人的消夏之道——闲雅、尝新、逸趣,时令美味数不胜数,风扇凉面、枫镇大肉面、炒肉馅团子、薄荷水绿豆汤,一应俱全。

枫镇大肉面

夏至时节,苏州有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——风扇凉面。面如其名,风扇凉面的制作过程,一定得有一台电风扇不停地吹冷面条才会有老苏州正宗的味道。面条从沸水中捞起,微微撒盐,淋上麻油,用长竹筷轻轻挑起,任风扇狂吹。面条爽滑而不黏腻,配上各类特色浇头,小葱茭白、豆瓣雪菜、青椒鳝丝等,再舀上两三勺卤汁,吃起来满嘴咸鲜,清香有嚼劲。若是想吃得更地道些,还可以放一些糟油或者虾子酱油。

苏州人的夏天,还离不开一碗枫镇大肉面。枫镇,即枫桥古镇,唐代诗人张继写出了“月落乌啼霜满天,江枫渔火对愁眠”的千古绝唱。枫镇大面具有很强的时令性,过去只在夏至、立秋两个节气之间供应。一碗面端上桌来,细白的面条捞在青花大碗中,犹如“鲫鱼之背”,绿葱点点,白糟粒粒,一派夏天的气息使人顿觉清新,食欲亦为之一振。

炒肉馅团子是一种苏州夏天传统名吃,清淡鲜嫩,在团子界享有“团子皇后”的美誉。以蒸熟的糯米、粳米粉团包着含有猪肉、开洋、虾仁、黄花菜、木耳、笋丁、扁尖,传说中三荤四素的馅心,浇上卤汁而成。这口汤汁可是炒肉馅团子的灵魂,有了这一勺汤汁的加持,团子的馅料会更加湿润可口。

炒肉馅团子

在苏州,一碗清凉的绿豆汤可不能只有绿豆。苏式绿豆汤以配料丰富见长,红绿丝、糯米、绿豆、冬瓜糖、蜜枣、葡萄干、芸豆等,只要能想到的几乎都能放进去,但是其中最关键的莫过于薄荷水。在又潮又闷的黄梅天,一口绿豆汤下肚,带着一丝丝甘甜和清凉的薄荷味,暑气顿消。

夏至杨梅满山红,此时,正逢苏州太湖边洞庭东、西山杨梅上市。苏东坡云:“西凉葡萄,闽广荔枝,未若吴越杨梅。”漫山满坡的杨梅林,绿叶凝碧流翠,红果乌亮烁紫,使人心醉。夏至不吃上一些杨梅,岂不是太可惜了?明代苏州画家沈周写道:“摘落高林带雨枝,碧烟蒸处紫累累。”他笔下的杨梅如此诱人,整个江南都为之躁动。吃不完的杨梅还可用来酿酒,杨梅酒风味浓郁,喝起来更是清甜爽口。

西山杨梅

夏日的姑苏街头巷尾,不少卖莲蓬或卖花的阿婆阿爹成为当地独特一景。刚出水碧绿的莲蓬,咬一口嫩莲子,满嘴清香。卖花阿婆端着搪瓷盘,上面整齐码着用细铁丝串起的茉莉花、白兰花、栀子花等。走近时,阿婆会轻柔地问上一句:“妹妹,阿要买串香花,香咯呀。”买上一串挂到手腕处,那股花香可以陪伴一整天,在记忆里还可以更久远。

关于夏至的故事

暂且讲这些

你有什么难忘的夏至故事吗?

策划:简菊芳 赵晓妮

探访人:黄微喻 殷昊翔

作者:武雅丽 王建敏 殷昊翔

视频制作:山西省气象服务中心

编辑:李盛芳 刷克 简菊芳

审核:段昊书

相关阅读
图说新闻
Copyright @ 2008-2015 www.vih.cn All Rights Reserved 家居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:jiajucn@sohu3.com